近期,已有人中招!区医院医生提醒→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最美长乐 2025-07-10 12:14 浏览量:

  近期,已有人中招!区医院医生提醒→

  连日来

  我区连续高温天气,酷热难耐

  面对高温“烤”验

  如何科学预防中暑、守护健康

  记者就此采访

  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陈景

  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

  近期,已有人中招!区医院医生提醒→

  何为中暑?

  陈景主任介绍,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发的急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正常情况下,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热量,并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及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使核心温度维持在36℃-37℃。但当进入高温天气,户外工作者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或市民处于通风不良、闷热的室内环境时,人体散热就会受阻,导致热量在体内大量蓄积,进而引发中暑。

  不同程度中暑如何应对?

  先兆中暑应对方法

  当出现先兆中暑症状,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比如树荫下、空调房中。同时松开紧身衣物,促进散热,并尽快补充水分,可选择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淡盐水等,避免饮用咖啡、酒精类饮品,以防加重脱水。还可以用湿毛巾敷在额头、颈部等部位辅助降温。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轻症中暑应对方法

  除了采取先兆中暑的处理措施外,要让患者减少衣物,用水淋湿皮肤,借助风扇等加速周围空气流通,加快散热。补充含盐饮料,按照生理盐水浓度为0.9%,即每1000毫升水溶解9克食盐的比例服用。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加剧等情况,应立即拨打120送医治疗。在送医途中,持续进行物理降温。

  重症中暑应对方法

  重症中暑情况危急,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过程中,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浴或在头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区覆盖湿毛巾降温;

  时刻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如果是热痉挛,可口服补充含盐水分;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等患者尽快送往医院抢救,入院后医生会进行专业的生命体征监测、降温、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抗休克等治疗。

  哪些人更容易中暑?

  陈景主任表示,婴幼儿、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以及户外作业人群是中暑高危群体。“户外劳动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暑风险显著增加。而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也需要格外关注。”

  如何预防中暑?陈景主任给出六点建议:

  01避开高温时段外出

  尽量避免在每天的10:00-16:00外出,如必须出行,建议佩戴遮阳帽、墨镜,涂抹防晒霜,选择浅色系透气衣物。尤其注意不要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

  02科学补充水分

  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20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出汗较多时,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过度饮用冰饮。

  03合理安排活动

  户外工作者应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增加休息频次;市民减少户外运动,若需锻炼,选择清晨或傍晚,并备好防暑药品。

  04改善室内环境

  家中使用空调时,温度设定在26℃左右,定期开窗通风;无空调家庭可通过使用风扇、地面洒水等方式降温。

   05调整饮食结构

  多食用绿豆汤、苦瓜、冬瓜等清热解暑食物,减少油腻辛辣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提升身体耐热能力。

   06关注重点人群

  家属需特别留意婴幼儿、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的身体状况,若出现中暑先兆,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扣,用湿毛巾擦拭降温,并适量补充水分。

  陈景主任特别提醒:“一旦发现高热、昏迷、抽搐等重症中暑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同时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放置冰袋、吹电风扇等温物理降温。高温天气不可小觑,科学预防才能平安度夏。”

  (记者 陈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