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长乐 > 人文历史
长乐解放战役的红色革命据点 ——北山石岊岭观音亭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最美长乐 2025-08-15 18:54 浏览量:

  福州长乐北山石岊岭观音亭,位于长乐城区吴航街道南山石岊岭之巅峰,古驿道之东侧,坐东向西,越过龙腰山,可望见古太平港。据《长乐县志》载:石岊岭亭,雍正年间(1723-1735),生员陈林美建。亭中供奉观音后,当地人称为“石岊岭观音亭”。

  北山石岊岭观音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民俗传统信仰传说,又有丰富革命斗争史实故事" id="errorword_23772">。且在《长乐县志》与《长乐革命史》以及《姓氏谱誌》都有翔实记载。

  打开福州长乐的地形图,可以看到青绿中一条黝黑的伏脉,莽莽苍苍,贯境而过,由北到南紫气如盖,苍烟若浮,如一条矫健的巨龙,奔腾在古太平港(旧名马江)淤积成的辽阔的岱阳平原上。而石岊岭,就处于巨龙的腰部,正好阻挡了莲柄港的水流向“下长乐”。是长乐县城“来龙过峡所在”,与县城正南的鳌山(南山)毗连,“新志”称其为“邑之来龙”“最忌开凿”。旧志也说:“山脉系全邑来龙,凿之为害甚巨,所当永禁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长乐县城南下北山,有两条古道,其中被“新志”称之为“南乡道里”的石岊岭古道,又被叫做“下乡之路”。《艺文录》云:“石岊,岭名,达十一都、十二都、十九都、二十都等乡。”

  石岊岭曾称为“状元岭”,根据北山村卓氏族谱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北山外甥”陈谨是闽县(今长乐营前)人,母亲陈卓氏是九都北山卓厝里人,北山人都称陈谨为“北山外甥”,还说陈谨出生在外婆家,童年曾住过的“姑厝里”,六间排小屋,至今尚存。陈谨状元及第,消息传回福州,北山人就将陈谨往返营前与北山的石岊岭称为“状元岭”,还立了一块碑,碑早已丢失,只有北山卓家族谱中有记载。

  石岊岭观音亭还留存有许多长乐军民在民主革命与解放长乐武装斗争中的历史故事。据《长乐金石志》记载:1921年,长乐旅榕爱国学生董炳森、郑祚鹿、张统领、郑文荣、游家务、郑学铭、林冠彬、陈国珍等十多人,为抵制日货,建立长乐学生会。他们在“日本政府”就福州“台江事件”赔偿、道歉后,借城隍庙为据点,呼吁民众“抵制日货,打倒奸商,惩办卖国贼”,勒“请用国货”碑4块,分立岭口、下橹桥和北山(石岊岭南翼)等地未成对(引自《长乐革命史P121》),该石碑高0.75米,宽0.45米,隶书,花岗石质,两侧落款为楷书,刻有“民国十年”“长乐学生会”文字,展示了长乐人民反对侵略的民族气魄。现碑虽丢失,但石碑所展示的民族自尊,抵抗外敌,唤起民众的爱国精神难以磨灭。

  据《长乐革命史》记载:石岊岭观音亭是长乐解放战役的红色革命据点之一。1949年8月15日,长乐游击大队长,带领队伍从三溪出发,奔赴长乐县城,当晚游击队在北山岭与国民党保安队遭遇,战斗至半夜,保安队溃逃。16日凌晨,游击队在石岊岭观音亭设立红色据点(解放长乐指挥部),与解放军第29军先头部队取得联系,在此商定兵分两路:派第一中郑英才从北山岭进城,配合解放军大部队解放长乐县城;派第二中队王金献挺进金峰、梅花,解放长乐全境(引自《长乐革命史P169》)。

  (作者 陈源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