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烽火燃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浴血奋战,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赢得了伟大胜利。这场胜利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在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回望位于闽江入海口、隶属于猴屿乡的象屿村,这个曾被授予“全国忠义名村”称号的村落,其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更显厚重。
象屿村居民多为元末名将陈友定后裔,爱国精神世代传承。先辈们曾参与马江海战、甲午海战等抗敌战役,陈声田、袁泰和分别担任南北岸炮台台长,率部与侵略者浴血奋战。
抗战初期,象屿村虽不足90户,却有79人参军报国,平均每1.1户就有1人奔赴战场,这一参军比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这些参军者中,有拜别年迈父母、新婚妻子、年幼子女的青壮年;有父子携手、兄弟同行奔赴战场的;甚至还出现了陈永禧等6兄弟齐赴战场、陈声田等祖孙三代前赴后继的感人场景。
因地处江海交汇处,象屿人大多识水性,多数应征加入海军。他们在马尾练兵营集训后,或分配至军舰,或编入布雷队。当时,中国海军力量薄弱,面对强大的日本海军,布雷队成为用水雷封锁水域、抵御日军进犯的重要力量。
在抗战中,象屿村的勇士们付出了巨大牺牲。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在武昌金口镇长江水域与日军作战,25岁的陈永孝为掩护舰长壮烈殉国;陈长钊牺牲时年仅21岁,陈学杯19岁便在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众多象屿村的英烈将宝贵生命定格在了青春年华。
村中青壮年参军后,妇女们主动承担起照顾老幼、从事繁重农活的责任,同时时刻牵挂着前方战事和亲人安危。当亲人为国捐躯的噩耗传来,她们虽悲痛万分,但为了民族大义无怨无悔。抗战胜利后,部分象屿籍军人因历史原因随军去了台湾,他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期盼祖国统一,渴望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为铭记这段历史、缅怀先烈,象屿村修建了抗战文化园,将那些烽火岁月中的抗敌故事与爱国精神永久珍藏。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全国忠义名村”的称号正是对象屿人忠勇担当的最佳见证,他们的爱国精神如同闽江水滔滔不绝、似雁山碑屹立不倒,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