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湿地作为福建省的重要生态屏障,以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闻名于世。当前,福建正全力推进该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湿地保护的成效与智慧。
盛夏时节,闽江河口湿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芦苇随风摇曳,各类水鸟自在栖息。科学报告显示,这片湿地共记录到鸟类337种,其中水鸟172种,闽江河口湿地鸟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2.4%,占福建省鸟类种数57.0%。每年平均观测记录到的鸟类超过200种,月均数量超12000只。在候鸟越冬期,这里常年迁徙停歇的水鸟数量超过5万只,多次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勺嘴鹬等珍稀鸟类,成为北半球同纬度近海海洋物种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闽江河口湿地 姜亮/摄
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在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成效显著:清理海漂垃圾,聘请专职管护员24小时巡逻;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累计清退养殖面积3197亩,让围垦区块重归自然;投入3200万元专项治理互花米草等入侵物种;种植红树林、芦苇等湿地植物超2600亩;科学划分核心区、实验区等功能分区;建设湿地公园实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
2020年闽江口湿地入选“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其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2021年世界遗产大会青年论坛上的最佳实践案例向全球推广;2022年8月以保护区为核心的“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海、陆生物地理区划过渡带”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10月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现如今,闽江河口湿地已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据了解,在实施退养还湿工作中,当地村民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曾经从事滩涂养殖的林发金如今转型为专职管护员,他告诉记者:“转变初期确实有顾虑,但湿地和镇里的工作人员耐心地给我们做思想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长远价值。”
在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中,保护区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就业扶持政策,已成功帮助100余户退养渔民实现转型,在保障民生的同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局面。
从生态修复到申遗之路,闽江河口湿地走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片湿地不仅为众多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家园,更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随着申遗工作的持续推进,闽江河口湿地正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向世界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记者 连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