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志做大事
在《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据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的同事回忆,在1985年11月市委常委的组织生活会上,参会人员各自谈了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习近平同志的发言给大家留下很深印象,他说:“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厦门发展做“大事”,是习近平同志到任厦门时的一份初心。他立志要做的“大事”,不仅包括那些把脉改革发展大势、擘画宏观工作思路的“高大上”的事,也包括抓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整治筼筜湖水质的难事,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帮助以军营村为代表的落后村镇精准脱贫等一件件关乎民生的贴心事。从习近平同志当年这些施政作为中,青年人可以深切领悟到:立志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即便我们暂时处于平凡岗位,或许还不曾遇到急难险重,但仍然要始终怀着一份“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精神,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胸怀长远抱负,从点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把小事干成大事,用一流业绩成就精彩人生。
二、“自找苦吃”
习近平同志一直非常关心青年成长,《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的一位受访者张宏樑当年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学生,访谈期间他就多次提到:“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一种信念,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跨过“五关”,懂得农民群众的疾苦和心愿,让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之所以离开北京去正定,他的考虑是:“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在正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他在厦门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切实提出要做好“内引外联”,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自找苦吃”对于他而言,是成长路径,是人生信条,是深深扎根大地之后的成熟与绽放。“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高山急流或风雨雷电,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青年人只要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份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就一定能收获阳光,无愧于青春。
三、为事业发展计长远
《习近平在厦门》一书的字里行间,始终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无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过的班子成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厦门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从不为个人计得失,只为事业发展计长远。当年,他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当地实际谋划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战略,毫不松手地抓当时很多人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心甘情愿做铺就未来发展的基石。他说,作为领导者,就要“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之事,甘抓未成之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些话语,都应成为今天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重要参照。
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生动实践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并与学习新思想、新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牢固地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用实际行动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博大思想,加快推进福建改革发展。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勇于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始终保持拼劲闯劲,大胆探索更多开创性的、敢为人先的改革举措;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扩大对外开放的广阔视野,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谋划发展的战略眼光,站位全局、着眼长远,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生态环保的底线思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相统一;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担当,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传承好;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为民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