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部门公开 > 长乐区政府工作部门 > 长乐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应主动公开的其他信息
索 引 号 | FZ07105-3000-2023-00054 | 文号 | 长文旅〔2023〕170号 |
发布机构 | 长乐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 生成日期 | 2023-11-29 |
标题 | 福州市长乐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关于将先贤里石牌坊等3处历史文化遗存 确定为我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 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通知 | 有效性 | 有效 |
内容概述 | 潭头镇、鹤上镇、首占镇人民政府:经我局2023年第11次党组(扩大)会议研究决定,将潭头镇二刘村先贤里石牌坊、鹤上镇东平村“坐莲村”华侨厝、首占镇塘屿村林材故居等3处历史文化遗存确定为我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附件: 1 .先贤里石牌坊简介.2 . “坐莲村”华侨厝简介.3 .林材故居简介.前檐下设四出挑斗拱配几何纹雀替,明间为厅堂,四行梁架,各矮柱底部刻有琵琶状图案,前金枋上施一斗三升弯枋,太师壁中开一副插屏门,插屏柱头施几何图案排场。 |
索 引 号 | FZ07105-3000-2023-00054 | ||
文号 | 长文旅〔2023〕170号 | ||
发布机构 | 长乐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 ||
生成日期 | 2023-11-29 | ||
有效性 | 有效 | ||
标题 | 福州市长乐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关于将先贤里石牌坊等3处历史文化遗存 确定为我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 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通知 | ||
内容概述 | 潭头镇、鹤上镇、首占镇人民政府:经我局2023年第11次党组(扩大)会议研究决定,将潭头镇二刘村先贤里石牌坊、鹤上镇东平村“坐莲村”华侨厝、首占镇塘屿村林材故居等3处历史文化遗存确定为我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附件: 1 .先贤里石牌坊简介.2 . “坐莲村”华侨厝简介.3 .林材故居简介.前檐下设四出挑斗拱配几何纹雀替,明间为厅堂,四行梁架,各矮柱底部刻有琵琶状图案,前金枋上施一斗三升弯枋,太师壁中开一副插屏门,插屏柱头施几何图案排场。 |
经我局2023年第11次党组(扩大)会议研究决定,将潭头镇二刘村先贤里石牌坊、鹤上镇东平村“坐莲村”华侨厝、首占镇塘屿村林材故居等3处历史文化遗存确定为我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附件:1.先贤里石牌坊简介
2.“坐莲村”华侨厝简介
3.林材故居简介
4.专家意见
福州市长乐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023年11月29日
附件1
先贤里石牌坊简介
先贤里牌坊,位于长乐区潭头镇二刘村口。牌坊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刘村民为了纪念村中宋代“筹峰四代出五贤”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刘砺、刘子玠,特建先贤里石牌坊于村口。牌坊坐北朝南,为三间四柱楼阁式石牌坊,宽6.53米、高5.3米。牌坊四根方形石柱径为0.35米,主楼檐下立竖版匾额,自上而下铭“先贤里”三个大字;门楣上刻“宋先贤刘嘉誉受业延平李先生、刘世南嘉誉之子受业拙斋林先生、刘砥世南之子受业晦庵朱夫子、刘砺世南次子受业晦庵朱夫子、刘子玠砥之子受业勉斋黄先生”;左右次楼石柱上端各雕一狮子,门楣字板上亦有铭文。牌坊的水泥、筒瓦重檐歇山屋面于1992年乡里人集资修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附件2
“坐莲村”华侨厝简介
“坐莲村”华侨厝,位于鹤上镇东平村新厝里,坐东朝西,建于民国,占地面积976平方米,为单进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旅居印尼的爱国华侨王永浩及侄儿王贤莲、王贤炳等集资修建。因王家厝外原有一片荷花池,因此当地人俗称此厝为“坐莲村”。建筑由两侧山墙和前后院墙围合而成,墙体底部花基条石、乱毛石干砌,上砌清水砖墙,墙头施砖块抽屉式叠涩出拱,顶部施女墙,砖柱头饰以莲花、寿桃、金瓜等灰塑,为民国时期的西洋式做法。前院墙中开石门框,正上方女墙面上用砖块拼有“长乐”字样及八卦图案,女墙各砖柱间拼嵌“清风鸣条”“山谷俱响”“重峰叠秀”“青翠相邻”等字样;山墙面开排水口,饰以鱼化龙图案。围墙内建筑仅存主座及前天井两侧三开间的双坡顶披榭。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轩廊梁架软卷棚饰顶,饰以寿桃驼墩、宝相花斗拱等。
附件3
林材故居简介
林材故居,位于长乐区首占镇塘屿村。始建于明代中叶,前临上洞江,背倚鲤鱼山,共四落,每落三进,形成家族式的建筑群。现存两落,为上洋路38号和上洋路40号。
(1)上洋路38号建筑建于明中后期,坐东南朝西北,仅余一进。前院墙中开石门框,门额上一方灰塑制作匾额,大门内为前天井,中部为覆龟亭台基(木构部分已圯),两侧为披榭;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构架、硬山顶。前檐下设四出挑斗拱配几何纹雀替,明间为厅堂,四行梁架,各矮柱底部刻有琵琶状图案,前金枋上施一斗三升弯枋,太师壁中开一副插屏门,插屏柱头施几何图案排场;次、梢间为厢房;主座两侧山墙顶部为僧帽式马鞍墙,前部墀头高耸;后院墙顶部的残缺花瓦脊,为清末民国时期增设。
(2)上洋路40号建筑左侧与上洋路38号共墙,建于明后期,坐东南朝西北,现存两进。前院墙顶部凹字型,两侧如意状,墙中开石门框,入内为一回廊,中部额枋下设插屏门,前天井两侧为披榭;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前檐下设三出挑斗拱,轩廊梁架罗锅椽卷棚饰顶,明间为厅堂,四行梁架,前金枋上施一斗三升弯枋,太师壁中开一副插屏门;次、梢间为厢房。二进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森构架,硬山顶。前檐下设三出挑斗拱配几何纹雀替,轩廊一行梁上施一攒叠斗;明间为厅堂,门楣上施一对门簪,明间四行梁架,琵琶状矮柱脚,屋檩下施丁斗拱(配方斗),前金枋上施一斗三升弯枋,太师壁中开一副插屏门,二楣上施一斗三升弯枋;次、梢间为厢房,槛框上设直棂窗;后天井两侧披榭于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双层走马楼。林材故居,作为长乐本地明代建筑的代表,各进院落内的建筑平面布局清晰,带垂带的踏跺、檐下斗拱(方斗及拱眼)、琵琶状矮柱、烛仔、门簪等构件明代特征明显,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附件4
长乐区先贤里石牌坊、“坐莲村”华侨厝、林材故居等三处建筑现场踏勘专家意见
2023年10月16日,长乐区文体旅局邀请文物工程保护专家卢晶、邱守廉,以及潭头镇、鹤上镇、首占镇等镇(街)相关负责人,现场踏勘潭头镇二刘先贤里石牌坊、鹤上镇东平“坐莲村”华侨厝、首占镇林材故居等三处建筑。经实地查看,并认真讨论研究后,形成意见如下:
一.先贤里石牌坊
1.基本情况
先贤里牌坊,位于长乐区潭头镇二刘村口。牌坊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刘村民为了纪念村中宋代“筹峰四代出五贤”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刘砺、刘子玠,特建先贤里石牌坊于村口。牌坊坐北朝南,为三间四柱楼阁式石牌坊,宽6.53米、高5.3米。牌坊四根方形石柱径为0.35米,主楼檐下立竖版匾额,自上而下铭“先贤里”三个大字;门楣上刻“宋先贤刘嘉誉受业延平李先生、刘世南嘉誉之子受业拙斋林先生、刘砥世南之子受业晦庵朱夫子、刘砺世南次子受业晦庵朱夫子、刘子玠砥之子受业勉斋黄先生”;左右次楼石柱上端各雕一狮子,门楣字板上亦有铭文。牌坊的水泥、筒瓦重檐歇山屋面于1992年乡里人集资修复。
2.推荐意见
先贤里牌坊乃清代时二刘村刘氏族人为纪念宋时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和刘砺、刘子玠等祖孙四代五子而设,并将他们的老师林拙斋、李延平、朱熹、黄勉斋一并铭文刻记,说明宋代时期二刘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且尊师重道,延续至清代还继续秉承先贤们的遗风。清先贤坊的营造工艺及其铭文遗刻,是研究福州古代住民生活习惯、职业取向、民风民俗以及石作技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建议列入长乐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二、“坐莲村”华侨厝
1.基本情况
“坐莲村”华侨厝,位于鹤上镇东平村新厝里,坐东朝西,建于民国,占地面积976平方米,为单进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旅居印尼的爱国华侨王永浩及侄儿王贤莲、王贤炳等集资修建。因王家厝外原有一片荷花池,因此当地人俗称此厝为“坐莲村”。建筑由两侧山墙和前后院墙围合而成,墙体底部花基条石、乱毛石干砌,上砌清水砖墙,墙头施砖块抽屉式叠涩出拱,顶部施女墙,砖柱头饰以莲花、寿桃、金瓜等灰塑,为民国时期的西洋式做法。前院墙中开石门框,正上方女墙面上用砖块拼有“长乐”字样及八卦图案,女墙各砖柱间拼嵌“清风鸣条”“山谷俱响”“重峰叠秀”“青翠相邻”等字样;山墙面开排水口,饰以鱼化龙图案。围墙内建筑仅存主座及前天井两侧三开间的双坡顶披榭。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轩廊梁架软卷棚饰顶,饰以寿桃驼墩、宝相花斗拱等。
2.推荐意见
王氏家族民国初下南洋谋生,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到印尼募捐,他们积极响应,带头捐款捐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们举家回归祖国,报效桑梓,体现了王氏家族深深的爱国情怀。而“坐莲村”华侨厝建筑,基本保存了长乐当地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式民居的的建筑形制和特征,西洋式外观墙体、门窗等木构件稍做装饰,样式简约却极具美观,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建议列入长乐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三、林材故居
1.基本情况
林材故居,位于长乐区首占镇塘屿村。始建于明代中叶,前临上洞江,背倚鲤鱼山,共四落,每落三进,形成家族式的建筑群。现存两落,为上洋路38号和上洋路40号。
(1)上洋路38号建筑建于明中后期,坐东南朝西北,仅余一进。前院墙中开石门框,门额上一方灰塑制作匾额,大门内为前天井,中部为覆龟亭台基(木构部分已圯),两侧为披榭;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构架、硬山顶。前檐下设四出挑斗拱配几何纹雀替,明间为厅堂,四行梁架,各矮柱底部刻有琵琶状图案,前金枋上施一斗三升弯枋,太师壁中开一副插屏门,插屏柱头施几何图案排场;次、梢间为厢房;主座两侧山墙顶部为僧帽式马鞍墙,前部墀头高耸;后院墙顶部的残缺花瓦脊,为清末民国时期增设。
(2)上洋路40号建筑左侧与上洋路38号共墙,建于明后期,坐东南朝西北,现存两进。前院墙顶部凹字型,两侧如意状,墙中开石门框,入内为一回廊,中部额枋下设插屏门,前天井两侧为披榭;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前檐下设三出挑斗拱,轩廊梁架罗锅椽卷棚饰顶,明间为厅堂,四行梁架,前金枋上施一斗三升弯枋,太师壁中开一副插屏门;次、梢间为厢房。二进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森构架,硬山顶。前檐下设三出挑斗拱配几何纹雀替,轩廊一行梁上施一攒叠斗;明间为厅堂,门楣上施一对门簪,明间四行梁架,琵琶状矮柱脚,屋檩下施丁斗拱(配方斗),前金枋上施一斗三升弯枋,太师壁中开一副插屏门,二楣上施一斗三升弯枋;次、梢间为厢房,槛框上设直棂窗;后天井两侧披榭于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双层走马楼。
2.推荐意见
林材,字谨任,号楚石,明代长乐唐屿人。万历癸未(1583)进士。曾任吏科都给事中、南京太仆寺卿等职,官至南京通政使,赠都察院右都御史、户部尚书。著有《福州府志》(万历癸丑)《福建运司志》《林给谏诗文集》《郡乘詹言》《天垣疏草》《备药笼中》等。
林材故居,作为长乐本地明代建筑的代表,各进院落内的建筑平面布局清晰,带垂带的踏跺、檐下斗拱(方斗及拱眼)、琵琶状矮柱、烛仔、门簪等构件明代特征明显,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建议列入长乐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专家签名:
2023年10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