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3月13日印发
长乐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总 则
长乐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大风、雷电及高温、干旱等,大雾和春季低温阴雨也较常发生。长乐市由气象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以风、涝最为严重,风、涝灾害多由台风、暴雨引起,此外泥石流、山体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据相关统计,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更加频繁,对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我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全市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福建省气象条例》及《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有关要求,特制定《长乐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本《规划》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乡镇、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国家已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测,尊重科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加以组织实施。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十一五”期间相比,近期到2015年、远期到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分别减少30%、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降低30%、50%。
2、近期目标(2011~2015年)
基本建成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基本实现综合气象观测自动化、科学化、标准化,陆地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进一步延长预报时效和提高预报准确率,24小时晴雨、强对流天气和暴雨预报准确率在现有水平上提高3%-5%,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距离误差24小时小于100千米;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
基本完成主要江海、河流防洪,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搬迁安居工程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加速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建成预报精细、传递高速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5%以上,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100%;中心城区、主要江海防洪工程建设达到50年一遇的防御标准;城乡建设基本适应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显著提高,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长乐市高度重视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防灾体系建设的领导和投入,着力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河海堤防工程体系、水利工程除险保安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并制定了防范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做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抗灾机制,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富有成效。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应用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并建立了一系列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方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手机、网站、电话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超强台风、特大暴雨、严重干旱,高温热浪、极端低温、霜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受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雾、霾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强趋势,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
(一)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背景
长乐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介于北纬25°40′~26°04′、东经119°23′~119°59′之间,属福州市管辖。长乐市土地总面积723.56平方公里,辖区18个乡镇(街道),拥有231个行政村,21个社区居委会,2010年人口68.5万人,人口密度947人/平方公里。
|
|
图3.1 长乐市地理位置
|
图3.2 长乐市2010年各乡镇人口分布图
|
|
长乐市交通发达,有长乐国际机场、福州至机场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罗长高速公路以及峡漳、福北、两港线三条高等级公路和环绕长乐沿海的滨海大道,市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1000公里。松下港牛头湾作业区两个7万吨级泊位和闽江内港区洋屿港作业区4个万吨级泊位已投入运营。福州市东绕城高速公路、福州至长乐国际机场高铁、长乐至平潭高铁正在紧张地规划筹建之中,长乐交通已经形成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陆、海、空对外交通枢纽。
近年来,长乐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纺织、冶金、粮油食品、装备制造等多种产业并进。2010年,长乐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财政总收入25.31亿元(不含基金),增长16%;地方级财政收入11.25亿元,平均增长25.0%;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233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6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和11.5%;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分别为第72位和第7位,并入选全省县域科学发展十优县市。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长乐是一个准半岛,北部临江、东部和南部濒海,西面靠山,海岸线长103公里,沿海有大小岛屿30多个。地貌属福建省东部沿海花岗岩低山丘陵及冲积海积平原区,低山丘陵略成“丁”字形,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势由南部与中部向北部渐次下降。南部、中部低山丘陵蜿蜒起伏,海拔200—650米,航城大埔尾海拔646.3米,为全境之最。中部龙腰山将长乐平原分为两片:西片,北起营前向南延伸至玉田,是大片河谷平原,海拔多在10米以下;东片,北起潭头,南至江田,是广阔的滨海平原,海拔2—5米,为全境最低点。湖南、文岭、梅花等地分布着海蚀残丘、缓冈、台地,多在海拔500米以下。东部为开阔的滨海平原,以花岗石残丘,最低处海拔2—5米。全境陆地面积72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3公里。有大小岛屿30余个,其中以白犬列岛最大。
2、气候特征
长乐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暖和湿润,夏长少酷暑,冬短少霜雪,春长于秋,秋温高于春温。雨季集中,易于洪涝,干季明显,旱情常见。7月多偏南风,其他月份以东北风为主。年平均气温在19~21℃之间,其中市区19.9℃;极端最高气温35~39℃,其中市区38.0℃;极端最低气温山区-2~-4℃,市区-1.3℃。
年平均降水量1000~1500毫米之间,其中市区1450.6毫米,2006年最多,市区2041毫米。
3、水文特征
闽江横贯北境,是长乐境内最主要的河流,江岸线由黄石至梅花注入东海全长35公里。长乐境内溪流源短流促,下游汇入海滨冲积平原和临江河谷冲积平原的河网里,平原港道纵横,河网密布,具有水网特点。境内小(二)型以上水库42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38座。
4、地质特征
长乐地层发育不全,仅出露中生代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岩系,
为晚侏罗世南园组(分四段)、晚侏罗世小溪组、早白垩世石帽山群、第四系上更新统龙海组冲洪积层和全新统长乐组。
长乐岩浆岩分布较广,主要是中生代燕山期产物。有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中粒黑云母花岗岩、晶洞花岗岩等
长乐-诏安断裂带是我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的一条重要的构造带,断裂构造严重破坏岩体的完整性,致使岩石破碎,加剧岩石的风化速度,从而削弱岩石的强度,对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气象灾害特征及其风险区划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长乐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正在增加,其中由台风、暴雨、干旱、大风、雷电、冰雹、高温热浪和低温霜冻造成的气象灾害和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农业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次生、衍生灾害也较为严重。由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差异,各种气象灾害的风险度分布也有差别。
(一)台风
台风灾害是长乐的主要气象灾害。台风以大风和暴雨方式致灾。
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10月2日晚9点35分在我省晋江围头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7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33米/秒,风力12级,我市受到了19号台风的严重影响。 “龙王”发威,在给我市造成38米/秒大风的同时还带来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10月2日08时到3日08时,全市大部分乡镇24小时雨量超过200毫米,城关和三溪水库超过300毫米,城关24小时雨量达330.7毫米,过程雨量332.2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2日19~21时,城关两小时雨量多达248.8毫米,尤其是19-20时1小时雨量高达152.0毫米,堪称百年一遇,创我市短历时强降水之最,使我市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据防汛部门统计,全市有12个乡镇(街道)、152村(居)受灾严重,受灾人口达16万人,受淹房屋达2.87万间,倒塌房屋1200多间。城区、玉田、江田等乡镇(街道)遭受洪涝侵害,个别地方因突如其来的山洪暴发,在非转移区内出现个别人员失踪情况,同时,群众财产和商品零售业因灾损失特别严重。全市经济损失达5.12亿元,其中:(1)全市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7000多万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7万多亩,成灾面积3万多亩,绝收面积2万多亩,减收粮食达4000多吨,水产养殖受灾面积3000多亩,减产1000多吨。(2)全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其中停产工矿企业246家,公路中断12条次,毁坏路基0.18千米,损失输电线路0.34千米,通讯线路1.02千米。(3)全市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其中损坏溪提7处、海提4处共1.82千米,决口溪提6处0.1千米,损坏护岸18处,损坏水闸3座,冲毁塘坝3座,冲毁拦溪坝、水渠等灌溉设施82处,损坏机井3眼,损坏机电泵站11座。交通主干道包括西泽线、湖北线、峡漳线等均不同程度受到损坏。
影响长乐台风一般出现在5-10月,集中出现在7-9月份,占81.3%。平均每年有3.5次,最多有9次(1961年)。台风影响时最大风力12级以上(0519号龙王台风),最大日降水量347.2毫米(9910号强热带风暴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最大过程降水量375.8毫米(2000年10号台风碧利斯)。
台风是天气尺度系统,影响范围大,全市各乡镇台风灾害风险大。沿海各乡镇均为高风险区,其余为中等风险区。
(二)暴雨
暴雨,尤其是大暴雨和连续性暴雨,常常造成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暴雨是我市常见的气象灾害。2000年6月中旬受低层切变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我市普降大暴雨,三溪水库过程雨量达667毫米。16-19日城区过程雨量302.1毫米,部分乡镇局部受淹,全市受灾面积2.5万亩。梅花镇因暴雨发生滑坡房屋倒塌,造成5人被压死亡。
长乐暴雨主要出现在4-10月份,我市每年平均出现暴雨日数4.7天(包括台风暴雨),最多年份是1973、2000年出现11天,其次是2006年出现10天。最大的特大暴雨出现在1999年9月16日,日降水量347.2毫米(9910号强热带风暴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最长的连续性暴雨4天,2000年8月23日—8月26日,4天雨量达324.4毫米。
根据地形及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罗联乡、松下镇、漳港街道、金峰街道低风险区;其余为中高风险区。
图4.2长乐市暴雨风险区划图
(三)洪涝
1999年9月16-17日,受10号台风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全市普降特大暴雨,过程雨量347-370.9毫米。特别是16日城区和三溪水库等地区最大日雨量达347毫米,吴航、鹤上、古槐等地区大面积受淹。三溪水库水位由40.5米急剧上升到46.54米,溢洪道最大开闸高度1.4米,泄洪562万方;吴航街道冲毁山塘1座,旧城区受淹水深1-2米,由于内河水大流急,发生2人落水遇难;鹤上镇冲毁山塘3座、;古槐镇冲跨拦溪坝5处。全市12个镇乡受灾,受淹农田12万亩,受淹房屋1.5万间,倒塌房屋250间,冲毁溪坝、渠道7公里,各类小型水闸15处、防汛公路5公里,经济损失4500万元。
根据地形及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湖南镇、潭头镇、罗联乡、松下镇、猴屿乡、梅花镇为低风险区;其余为中高风险区。
图4.3长乐市洪涝风险区划图
(四)干旱
干旱造成的灾害主要是影响农业生产,其次极易引发森林火灾、生活工业用水困难。2003年7-9月长乐出现严重干旱,从6月28日雨季结束起到9月21日干旱解除,旱情共持续85天,7-9月总雨量140.6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7成多。7月份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2.6度,月雨量12.9毫米,仅为历年同期的1成左右。8月份月平均气温偏高1.7度,月雨量44.2毫米,为历年同期的2成。9月份月平均气温偏高1.9度,总雨量也只为历年同期的4成多。据防汛办统计,全市晚稻及其他农作物大面积受旱,但由于平原地区(主要产粮区)灌溉条件较好,没有出现严重的旱灾。
同年严重的夏旱刚结束,紧接着又出现了持续的秋旱。10月份总雨量20.2毫米,仅为历年同期平均的6成,明显偏少,而11月总雨量才7.4毫米,还不足历年同期平均的2成,各水库蓄水量均处于其蓄水能力的40%以下,少数水库几乎枯竭,严重影响到日常生产生活用水。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根据地形及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我市玉田镇、罗联乡、古槐镇、江田镇、松下镇、文岭镇、梅花镇、潭头镇、猴屿乡、金峰镇为较高风险区;文武砂镇、漳港街道、湖南镇为中等风险区,其余为较低风险区。
(五)大风
风力大于等于8级的风称为大风。我市出现的大风有台风、冷空气大风、雷雨大风和龙卷风,其中台风大风是常见的主要至灾大风。2001年2号台风“飞燕”在福清登陆后,北上正面袭击长乐,对我市的影响以大风为主,沿海和内陆风力达到12级以上(机场气象台观测到的沿海极大风速达39m/s,各乡镇过程雨量91.7-110毫米)。该台风的强度和破坏力极大,是长乐几十年来所罕见的。全市30多万人受灾,房屋损坏5802间,倒塌2956间,工矿企业受毁632家,农林副渔受灾严重,水利设施毁坏65处,170所中小学严重受损。电力、电信、广电部门的线路设施损坏严重,造成包括长乐国际机场及上湖部队在内的大范围停电,有的地方停电达一周以上。外文武围垦工程及罗长高速长乐段工程也遭受严重破坏,材料、机械设备被毁,几乎所有工棚被吹走。全市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死亡23人,受伤住院62人。
台风大风主要出现在5-10月份,冷空气大风一般出现在11-3月份,龙卷风、雷雨大风一般出现在3-5月份和8-10月份。根据地形及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我市猴屿乡为低风险区,其余均为中高风险区。
(六)雷电
雷电灾害作为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频繁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的现象,放电时会产生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等有很大威胁,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雷电还会造成森林火灾以及对电业、铁路、通讯等多种行业造成破坏;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造成心跳和呼吸停止,使人窒息死亡。仅2010年,我市发生雷击灾害近10起,主要对电力、通讯、电器设备造成了破坏,所幸无人员伤亡,也未造成大的损失。
长乐市年平均雷暴日为39.6天,年最多雷暴日为67天(1962年),年最少雷暴日为19天(2003年)。一年中所有月份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天气,其中以3~9月最为频繁。
我市属雷暴、雷击多发地区,各乡镇经常有雷电活动。根据地形及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松下镇、文武砂镇、漳港街道、湖南镇、梅花镇、潭头镇、金峰镇中等风险区,其余为高风险区。
(七)冰雹
冰雹为强对流灾害性天气之一,常给人、蓄、植物和建筑物造成灾害。长乐市52年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出现过6次冰雹天气,均出现在4月,其中1983年4月出现2次冰雹天气。长乐已出现的冰雹由于直径较小,未造成明显灾害。但冰雹天气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虽然长乐出现频次较少,也应加强防范。
根据地形及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我市沿海大部分乡镇为低风险区,其余为中等风险区。
(八)高温热浪
高温热浪灾害主要是指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生物体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而引发各种灾害现象。盛夏季节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造成长乐市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经常发生。2003年7-8月我市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两个月日最高气温在35度以上的天数共有42天,其中7月28天(有7天超过37度),8月14天。7月15日和16日最高气温达38.0度,突破了我市历史最高记录(原记录为1967年7月16日的37.4度)。高温天气常引起中暑人数增多、用电超负荷、变压器损坏、停电和供水不足等事故。
长乐市高温热浪天气主要集中在7-8月,6月和9月也有出现。年平均高温日数为5.7天,年最多高温日数为43天(2003年)。根据地形及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营前街道、首占镇、潭头镇、金峰镇、猴屿乡为高风险区;松下镇、文武砂镇、湖南镇为低风险区。其余为中等风险区。
(九)低温霜冻
低温霜冻主要危害是农业,造成农作物和牲畜冻死冻伤,结冰时常造成供水管道破裂,路面结冰影响交通安全。
我市低温霜冻一般出现在12月-3月,平原及沿海乡镇最低气温0~-2℃,内陆及山区-2~-4℃,市区极端最低气温-1.3℃(1962年1月27日)。根据地形及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我市罗联乡为较高风险区,营前街道、松下镇、潭头镇、猴屿乡为一般风险区,其余为中等风险区。
(十)雾
雾是地面气温下降,饱和水汽在尘埃、微粒、细菌等凝结核上凝结的小水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大雾主要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特别在北部山区由于大雾影响加上山路狭窄陡坡弯道多,常引发交通事故。大雾还给水头、石井沿海地区的航运、海上搜捕造成影响,曾发生过渔船因大雾引发的航运事故。
大雾在我市的一年中出现天数不多,年平均7天,最多为1981年的20天,无雾的年份有5年。有雾的年份一般主要出现在3-5月,其中3月最多。根据地形及历史资料统计分析,罗联乡为高风险区 。松下镇、文武砂镇为较低风险区。其余为中等风险区。
(十一)地质灾害
由暴雨、连续性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坍塌等。长乐2010年度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境内共分布地质灾害点37处,其中滑坡6处(均为土质滑坡),崩塌25处(土质崩塌11处,岩质崩塌12处,危石2处),不稳定斜坡5处,人工堆积物泥石流1处。灾害规模均为小型,最大体积5400立方米,最小仅几立方米。地质灾害防治重点8处,一般防治点29处。
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点分布及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航城街道、吴航街道、营前街道、首占镇、玉田镇、江田镇为较高风险区 。古槐镇、梅花镇、文岭镇、潭头镇、猴屿乡为中等风险区,其余为较低风险区。
(十二)森林火险
气象条件与森林火灾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少雨、低湿、高温、干旱、大风等气象条件有利于森林的着火、蔓延,造成森林火灾。长乐森林覆盖率为34.3﹪,全市范围均有分布。
根据地形、森林分布及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玉田镇、罗联乡为高火险区;营前街道、古槐镇、江田镇、文武砂镇、漳港街道、湖南镇为较低火险区。其余为中等火险区。
五、主要任务
根据本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的重点,统筹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两个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和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发布,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优化区域自动气象站布局,充实观测项目,提高地面自动化监测水平,充分开展利用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的综合监测、努力提升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水平。到2015年、2020年,气象灾害的监测率分别达到85%、90%以上。
2.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发挥公共信息网络和专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确保各种探测资料和气象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发布。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
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提高发布频次,实现预警信息的滚动发布。到2020年,每天向公众提供未来一周天气预报,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
建立和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信资源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平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群众。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到2015年、2020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分别达到90%以上、100%,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迅速及时准确地“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开展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风险因素,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相应的建设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对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
研究制定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风险等级标准和风险区划工作规范,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1.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要依据我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的防御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深入贯彻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效益评估机制,及时分析总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各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规程、紧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等事项,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2.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充分利用已有的救灾抢险物资储备库,加强重点防御区救灾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救援装备、设施、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统筹管理。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
3.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检查,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进一步强化基层社区、乡镇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围绕“消除社区安全隐患、提高居民减灾意识”,着力提高城乡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切实增强基层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建立社区、乡镇气象灾害警报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面向社区、乡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应急演练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六、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一)现代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责任单位:气象局)
升级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加强短时临近和精细化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自动气象站布局;建设综合监测、信息收集、资料处理、分析预报、信息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中心。
(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显示系统工程。(责任单位:气象局)
建设城区、乡镇、社区、乡村、学校、游客服务中心、重要景区等LED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显示和紧急播报系统。
(三)气象灾害应急避难工程。(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街道)
根据气象灾害特点,逐步在气象灾害多发地带建设气象灾害应急避难场所。
(四)江海防洪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建设局)。
继续完成主要江海河流防洪防潮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五)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各乡镇、街道和部门)
继续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治理和搬迁安居工程。
(六)实时灾情监控工程。(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国土资源局)
逐步在气象灾害常发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及主要江海地段建设实时灾情监控系统。
(七)雷电灾害防御工程。(责任单位:市气象局、教育局、各乡镇、街道)
继续完成中小学校舍防雷工程建设,并逐步建设农村雷电防御工程。
(八)森林火灾防御工程。(责任单位:市气象局、林业局各乡镇、街道)
气象部门建设完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系统,林业部门建设完善森林火灾监控系统。
(九)成立气象灾害应急队伍。(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和部门)
由各乡镇、街道、部门的气象信息员和联络员组成气象灾害应急队伍,气象灾害发生时应急队伍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实施救灾和抢险工作。
(10)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负责启动或解除一级至四级应急预案实施,预、测报科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以及预警信号的发布,协调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重大气象灾害决策服务。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切实加强各有关部门协作,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切实加强我市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加强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引进,造就高素质的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咨询。建立乡村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和气象灾害应急队伍。
(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机制。
(七)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
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加强对全社会进行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201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