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厝村位于长乐区东海之滨,属渔村,东部临海,西与新宅村相邻,南接万沙、沙尾村,北与百户、门楼村接壤,与漳港街道长乐机场相连接,处于滨海新城核心区。全村下设4个自然村,分别为新厝、旧厝、友坤、沙岱,设有15个村民小组,共计520户、2023人,其中男性1076人、女性947人。全村党员41名,村“两委”干部5名。
一、抓党建共建,促民生福祉
新厝村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积极与周边党组织共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利用,切实增强民生保障。一是“党建+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党建聚力、乡贤助力”的思路,抓住乡贤的桑梓情怀,发挥乡贤在财力、智力、能力上的优势,聚焦公益事业、民生保障工作,引导乡贤投身到家乡建设。截至目前,新厝村获捐“奖学奖教助困”资金224万元、乡村振兴建设资金16万元。二是“党建+社工”关爱困难群体。以党建引领社会服务,搭建起村支部牵头、社工专业指导、慈善力量支持、志愿者协同的联动机制,设计党员志愿服务方案、打造互动和协同机制,开展党社联动的多元化乡村服务,通过社工走访村内的困难家庭,了解、收集具体需求。截至目前,已为7户困难家庭链接资源,为他们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三是“党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积极与福州滨海实验学校以及福州三中滨海校区、福州滨海实验幼儿园共建,开展丰富多彩的结对共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研学教育、安全宣传活动,引导学校发挥文化、人才、信息等优势,投身到乡村建设中去,做到村校党建共促、资源共享、经验共用。
二、抓党建赋能,促基层治理
以“善治”为目标,运用多元主体力量,变“单一治理”为“协同治理”,形成党员带头、社会助力、科技赋能的治理新模式。一是探索“数字+”治理模式。学习借鉴百户村智慧乡村信息化平台的成功经验,结合安置房八期建设需求,谋划建立“智慧新厝”平台,大力推广“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模式,利用“5G+云大物智”技术,将互联网技术与基层党建工作和基层治理相融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优化网格化治理。成立村网格化领导小组,将党员、志愿者、群众代表等基层力量下沉到村内1个网格、3个微网格中,推动党建、综治、民政、信访、应急等整合成“一张网”。组建“党员+村干部+乡贤”调解员队伍,将“服务大厅”搬进“微网格”,形成以党员干部线下调解为主,“乐和解”平台线上调解为辅的工作格局。三是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移风易俗红黑榜等措施,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简办婚丧喜庆活动,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让铺张浪费“有面子”切实转化为移风易俗“真里子”。近年来,村民将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乡村建设的善举日益增多,累计捐资10余万元。
三、抓党建融合,促环境提升
以优化村容村貌为目标,实行“党员示范、群众参与、专业治理”的环境共治模式,让群众时刻住上“新厝”。一是推行人居环境积分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河长日”,实行村干部“日巡河”工作机制,实现巡河常态化。积极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激励村民主动参与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实现以小积分“撬动”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二是项目带动治理效能。结合街道全域治水成效,完成滨海防护林、漳江河改造、文漳河改造等项目,通过修建休闲步道、园林景观、凉亭栈道、景观灯等方式,同步开展垃圾清运、河道清淤等工作,吸引海边游客观光游玩。三是广泛开展整治行动。以“六清一改”“五个美丽”等为抓手,围绕河道、主干道、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20年以来,新厝村累计3000多人次参与整治行动,出动大型机械设备12多部次,清理垃圾300多吨,依法整治拆除违章搭盖,村庄颜值大幅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