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长乐旧县志全部完成点校整理
来源:长乐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2024-02-22 09:21 浏览量:

近期,由长乐区委党史方志室组织点校整理的清乾隆《长乐县志》、民国6年《长乐县志》、《长乐六里志》出版。至此,现存长乐旧县志点校整理全部完成。

宋元祐三年(1088)林通作《图经》,创长乐修志之始。明永乐年间至民国时期,长乐历任地方官和名儒士绅传承我国代代修志的历史文化传统,先后纂修县志八次(分别为明永乐年间、明弘治十六年、明万历二年、明崇祯十四年、清乾隆二十八年、清同治八年、民国6年、民国36年),现留传于世的仅有明弘治、明崇祯、清乾隆、清同治、民国六年等五种版本。民国23年(1934),原隶属闽侯县的高详里、光俗里、至德里、钦仁里、绍惠里、江左里等六里划归长乐县管辖。1950年前后,由地方文史专家李永选纂辑的《长乐六里志》成书,并以钞本传世。该志保存了古代至民国35年(1946)间高详里、光俗里、至德里、钦仁里、绍惠里、江左里等六里资料,是对现存民国6年《长乐县志》的有益补充。

这些旧县志记载和保存了长乐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大量资料,为研究长乐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自行世以来,因无标点和文字障碍,流传不广,又因误漏舛错,致使文义难明,其史料价值未能充分利用。鉴于此,为抢救挖掘珍贵文献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志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起,长乐方志部门组织文史工作者陆续开展旧志整理工作。《长乐六里志》(点校本)、民国6年《长乐县志》(点校本)、明弘治《长乐县志》(点校稿,作为《长乐市志》附录)、明崇祯《长乐县志》(点校本、影印本)分别于1989年、1994年、2000年、2016年相继出版。2021年,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延续长乐文脉,机构整合后的区委党史方志室把梳理古籍文献列入“十四五”重要议事日程,具文长乐区政府申请专项资金,重启长乐旧志点校整理工作,专门成立旧志点校整理小组,通过社会渠道,征集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等馆藏长乐旧志善本,先期开展清乾隆、清同治《长乐县志》点校整理工作,后期整理再版民国6年《长乐县志》以及《长乐六里志》,力求更好服务社会大众之所需。

为更好的保存版本及方便读者查阅,同时结合各个版本年代、字数、底本清晰度等情况,我室对清代及民国旧县志的整理形式做出创新。清乾隆、清同治《长乐县志》分为点校本、缩印本、仿古影印本(原大影印),民国6年《长乐县志》分为点校本、缩印本,《长乐六里志》为点校影印合订本。其中,清乾隆《长乐县志》缩印本以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癸未《长乐县志》为底本影印出版,个别蠹蛀及字迹漫漶之处,以福建省图书馆藏乾隆癸未志滕印本进行补充替换,“吴航十二景图”在排版上也作适当微调。四部旧志的点校本均对底本进行了标点与校订,简体横排,点校字数共392.6万字,系统地展示了唐武德六年(623)长乐建县至民国35年(1946)间的历史变迁。

包括长乐旧县志在内的长乐古籍文献是长乐文化遗产的瑰宝,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后续我室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挖长乐历史文化底蕴,发掘长乐村镇旧志、长乐古代名人著述等古籍文献,积极推进古籍文献资源的整理研究、转化利用和普及传播,进一步发挥古籍文献资世垂鉴的功能作用。

 

明崇祯、清乾隆、清同治、民国6年《长乐县志》(点校本)与《长乐六里志》(点校影印合订本)

 

清乾隆《长乐县志》仿古影印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