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石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以建强队伍为关键、发展产业为突破口、优化基层治理为支撑,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治理优、乡风淳”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聚力乡村振兴,培育建强组织“主力军”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稳固基层组织。近年来,黄石村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推动者”作用,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聚焦班子战斗力不强的“痛点”,大力实施组织力提升工作,通过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软弱涣散整顿,切实把组织优势、组织力量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源动力”,让党建成为强村富民、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强化政治担当,配强基层队伍。通过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员队伍,选配的9名“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为40.9岁,大专学历占比55.5%。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领办项目制度,围绕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中心工作,深化“党建+项目建设”,确立“村党委牵头抓总,党支部集中攻坚,党员模范带动”的工作思路,推动乡村重点项目落地成效。
二、聚力乡村振兴,筑牢用活产业“主战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地方特色”变成“知名品牌”。黄石村在做实“一村一品”上下足功夫,打造茉莉花这个支柱产业,如今黄石村的茉莉花种植基地已达330多亩,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茉莉花乡。黄石村先后探索推行“支部+合作社”模式、指导东来茶业有限公司党支部推行“匠人五字诀”(心、艺、志、信、情)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员在企业重要技术、管理岗位中的“领头雁”作用。黄石村还发动乡贤、企业家集资20余万元修整道路,将水泥路向茉莉花种植基地延伸,为茉莉花销售运输提供方便。福建东来茶业、长乐新闽莉茶业先后成为长乐最知名的茉莉花茶产业。“文化资源”助推“文旅产业”。黄石村深挖陶艺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古龙窑修复工作,传承保护文化遗产,让古龙窑的“炉火”生生不息,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借助村党组织书记领办项目制度,将黄石村茉莉花采摘园、古龙窑二期修复、文明路亮化提升、村主干道宣传牌提升等工程有机串联起来,打造具有黄石村特色的乡土人文景观,将茉莉花和古龙窑两张黄石特色名片用足用活,实现“产业+农业+旅游”的组合联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三、聚力乡村振兴,坚定把握为民“主旋律”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三问于民”办好民生实事。黄石村坚持党建为引领、村民自治为主体,村民需求为导向,深入践行“三问于民”工作法,为群众疏“堵点”、破“难点”,消“痛点”。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村委发现村民用水泥沙含量超标。为解决群众用水难等问题,村委积极寻找到一个可饮用水源,同时借助政策的东风,积极推动将黄石村纳入长乐区今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计划,目前该项目已立项,预计今年10月份开工。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充分发挥“乐和解”平台优势,将矛盾纠纷处理从线下“搬”到线上,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让很大一部分矛盾纠纷直接在线上调解,让群众的烦心事在网上快速解决,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截至目前,共调解纠纷15起,成功率达100%。通过不断打造高效运转的智慧平台,为百姓提供更好的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让老百姓得便利、更舒心。
下一步,黄石村将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方面做足文章。持续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乡村现代化农业观光等文化产业;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以拳拳之力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外”的山水图,以拳拳之力共同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